[email protected] 高雄市前金區七賢二路295號 客服專線:07-2614014 返回健新婦幼中心

國際醫療

台灣試管嬰兒的醫生專業度高、臨床成功率高且穩定

以成功率來看,台灣目前的成功率在世界上已經達到植入單胚胎的高成功率,換句話說,台灣生殖醫療界醫生的技術已經進步到不用多次重覆植入胚胎,而是追求一次就成功境界。台灣的試管嬰兒成功著床率(懷孕率)高達36.7%,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。

台灣試管嬰兒擁有價格優勢

台灣的試管嬰兒治療平均價格大約為香港、菲律賓和新加坡治療價格的40%,以及中國大陸的60%;以國際整體價格區間國際來說,台灣價格平易近人的程度已達全世界平均價格的50%,十分具有國際競爭力。

台灣試管嬰兒的執行效率高

醫生表示國外病患對於來台灣接受試管嬰兒治療時,總是對於台灣高效率醫療辦事速度讚不絕口,更是對於城市中的便利性很讚賞。

語言溝通沒有障礙,醫生與病患的互動深獲病患信賴

台灣的醫生均備有雙語的能力,因此不論來自英語系國家、雙語國家或大陸的病患都能積極互動,溝通零障礙進而深獲病患及其家屬的信賴:尤其針對大陸的病患來說,語言是很大的吸引力;類似的文化背景也讓他們對於環境適應力較熟悉,不易緊張,也對於醫療中的種種治療項目掌握度更高,更有安全感。

臨床成功率高,排名全球第二

在試管嬰兒治療中所謂的「成功」,就是希望透過治療之後可以順利懷孕並帶著健康的寶寶回家,因此病人在療程中最關心的就是「著床率」、「懷孕率」、「活產率」等指標。
在求孕的過程之中,有幾個大關卡要克服:從胚胎植入之後在子宮內膜中成功著床,是試管嬰兒治療結果的第一個指標—「著床率」。這代表胚胎成功著床就像種子落到土壤中長出新根,穩穩地待在子宮裡。
而著床成功之後胚胎繼續發育,直到可以測到血中或尿中hCG明顯昇高確認為懷孕,這就是所謂的「懷孕率」。
從懷孕到「生下寶寶」之間還要經歷十月懷胎的過程,因此「著床率」、「懷孕率」是呈現試管嬰兒治療成果的初階指標;「活產率」是懷孕之後,配合產科照護,直到平安生下寶寶,對病人來說,才是真正的「成功」。

根據〝ICMART〞2013年的統計數據表示,台灣整體的試管嬰兒治療著床率居國際排名第二,直逼美國的水準,是亞洲地區試管嬰兒治療的龍頭。而穩定的高成功率,來自於醫師不斷與時俱進的醫學研究和臨床經驗、實驗室先進的設備和技術,以及針對不同病人本身的條件(年齡、卵巢功能、不孕原因)所量身訂做的治療方案

在台灣,因為晚婚晚育的現象越來越明顯,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病人平均年齡也逐年攀高。面對許多困難的高齡(>40歲)病人,台灣的不孕症專科醫師不斷地精進醫術,以及與實驗室胚胎師的密切溝通,讓台灣高齡病人的懷孕率也有很好的表現。



在台灣新技術、新藥品的取得與歐美同步

台灣的生殖醫學界經常在國際重要期刊發表先進的研究,也常主辦各種大型國際生殖醫學會議。目前在台灣不孕症技術的發展可說是與歐美先進國家同步。基本的排卵刺激方案包含:長方案、短方案、拮抗劑方案、微刺激方案、雙刺激方案等,每個不同方案皆有其優點,台灣醫師會針對每位病人不同的身體狀況,選擇最適合的方案及用藥。

此外,目前的新技術胚胎著床前篩檢或診斷(PGS/PGD),在台灣也已經有多年研究及臨床經驗,大部份的生殖醫學中心都能操作。在植入之前先做胚胎切片進行染色體篩檢或基因診斷,這可以排除特定的基因遺傳疾病,確認植入的都是染色體正常的胚胎。對於有家族遺傳疾病的病人來說,是一大福音。

在藥品部分,台灣的用藥以先進的基因工程製劑為主,包含FSH筆型排卵針、FSH/LH複方針劑、FSH長效型針劑等,皆已通過衛生福利部的許可。

在排卵刺激後的黃體期支持用藥,也有先進的陰道凝膠劑型,可以免去病患施打黃體油針之苦,大大提高不孕症病患治療的友善度。

有任何問題或需要預約,請填寫我們的諮詢表單,將有專人與您聯繫

以下適用擁有外籍護照且無本國籍健保身分。

夫妻任一方或雙方不具有本國籍之外籍身分,需要準備的文件內容如下

其一方為本國籍

本國籍身分證
(配偶欄須有配偶中文名字不得空白)

外籍配偶

  1. 取用中文姓名聲明書(經駐當地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公証)
  2. 中華民國居留證
  3. 戶籍謄本
  4. 護照或是含照片之國籍身分證明文件


夫妻雙方為海外人士

攜帶雙方

護照或是含照片之國籍身分證明文件

結婚證明文件
(原文及中譯本於駐當地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驗證)

夫妻雙方皆大陸港澳

攜帶雙方

身分證明文件

結婚證書兩本

如需使用精卵捐贈則需要

婚姻公證書
(於海峽交流協會驗證)



 
高雄市國際醫療網
https://www.kcmt.org.tw/feature3-cshospital.html
 


資料來源:台灣生殖醫學會 Taiwanese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
  1. 資料來源: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, 2012
  2. 資料來源: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, 2014
  3. 資料來源: Collines AJ Human Reproduction, 2013: 8;365-277
  4. 資料來源: Jaslok Hospital and Research Centre, Bombay, India, November 7, 2013;
  5. 資料來源: 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, May 20